close

節錄自 遠見雜誌,2010年7月出刊,No.289

     
本期《遠見》主要訪問MIT各領域大師,再橫跨到台灣大陸等地知名專家,一同帶讀者進入未來十年的20個大未來。


     
大未來1:未來不會再發生經濟蕭條,只會有循環式的經濟衰退。在這次受訪的MIT大師中,史隆管理學院前院長、知名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Thurow)提出他對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的看法:「未來肯定會再發生全球經濟衰退,這是資本主義加上全球化的關係。」


     
大未來2:政治方面,最受矚目的就是中國的崛起。MIT政治系副教授,美國的中國專家謝德華(Edward Steinfeld)認為,中國的經濟開放已帶動政治制度鬆動,比起20年前,中國社會更開放、更自由。政治「也許」有可能在未來十年解禁。


     
大未來3:管理領導在未來十年的大變革是,課本學的都要丟掉,管理是沒有一體適用,也沒有案例可學。史隆管理學院院長施米特林(David Schmittlein)坐在他位於查理斯河畔的大辦公室內說著,未來領袖就有如飛機駕駛,隨時可能是在起飛後發現降落的跑道只有原本的一半,駕駛被迫在三萬英呎高空重新設計飛行方式,而他所擁有的資源,就只有飛機上的那群人。怎麼辦?


     
大未來4:在環保議題方面,全球暖化格外迫切。今年1130日墨西哥即將舉辦第1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各國代表能否順利訂出碳排放的法律約束條文,值得關注。


     
大未來5:能源問題也考驗人類。MIT能源大師、兼美國總統歐巴馬科技顧問小組成員莫尼茲(Ernest Moniz)認為:「未來十年如果不認真面對能源問題,將是大災難」。他指出,全球接近八成五的能源使用都依賴石化燃料,如果要大幅度降低倚賴,最容易且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減低需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比發展再生能源或潔淨科技更重要。


     
大未來6:節能減碳大流行,綠建築尤其重要。說到碳排放,建築與交通占城市很大比重。《遠見》特別跳開MIT,選擇來自南台灣的成大建築系授林憲德正在興建的綠色魔法學校做最新案例。接受訪問時他說,「這應該是目前世界上節能度最高的綠建築,每平方公尺只耗電43度,比傳統省65%。」


     
大未來7:繼石油危機後,水資源也受到愈來愈多關切。未來十年,肯定發生搶水大作戰。以亞洲為例,水資源危機儼然成形,亞洲地區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或說約有7億人口得不到安全飲用水;另約半數居民缺乏衛生設施。《經濟學人》已發出警訊,未來恐怕引發水大戰,比鑽石、石油還珍貴。


     
大未來8:農業在未來十年也很關鍵。投入台灣農業研究十餘年的前理律法律事務所共同主持人、現任時代基金會執行長的徐小波認為,農業受到氣候異常及人口成長等因素而出現變數。分配不均會是最大的問題。


     
大未來9:未來十年,科技將由雲端運算發展下去。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主任舒維都(Victor Zue)指出,雲端運算就是科技發展下一個十年的關鍵技術。未來電腦是手機,也是簡單的產品(devices),不再是笨重的大硬體。


     
大未來10:網際網路打破虛擬與實體界線。創辦新浪網的蔣顯斌認為,網路未來最大的不同是虛擬與實體結合,創造出三次元的世界。也就是說,虛擬、實體,未來不容易畫上界線,甚至混在一起。


     
大未來11:醫學方面,愈來愈多的疾病會受到控制,但對大腦仍所知有限。MIT神經醫學教授蔡立慧認為,進一步開發大腦結構,更看清楚大腦組織,是未來十年重要的趨勢。她認為「大腦是最後一塊處女地,可以好好來研究。」


     
大未來12:生醫工程會有大突破。MIT獲獎無數的大師羅伯特.藍格 Robert Langer),採用奈米技術將低於200奈米的微粒,直接送到腫瘤細胞對抗癌細胞。與目前多數採用的化療相比,更具針對性。也因為微粒達到足夠小的體積,細胞更容易吸收。 這項被喻為極有可能改變癌症治療的技術,在未來十年有機會提供在病患上,讓癌症得以控制。


     
大未來13SARS、愛滋以及各種變種的新傳染病未來可能成為人類最頭痛的疾病。過去曾發生過SARS襲捲亞洲的情況,未來也有可能出現另一種不知名的傳染病,再次透過人與人更密集的接觸,發生區域型感染。


     
大未來14:複製人會出現嗎?或是複製器官先出現。在桃莉羊出生後,複製人研究即被科學家不斷嘗試。即使可能與倫理道德相違背,但未來十年終會被突破,也許是複製器官,更甚至出現複製人,這爭議性的研究將日益被討論。


     
大未來15:大學教育將愈來愈國際化。同樣也是神經醫學領域的MIT校長蘇珊.郝克妃(Susan Hockfield)為該校百餘年來首任女校長。她針對未來教育也提出預測:大學教育將愈來愈國際化。每一名大學生都應該體認到,大學四年生活如果只待在一個國家完成,沒能領略到其他國家的地方文化,那樣的大學教育是不完整的。她主張要學生要多出國見識,不斷開啟新機會。


     
大未來16:未來出版業界將面臨重大挑戰。中國大陸電子書第一品牌、全世界第二大電子書業者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認為,出版業界如果沒有跟上電子化,沒有e化出版內容,那可能在未來會被淘汰。


     
大未來17:估計全球人口成長在十年內將增加近兩成,從現在的63億到75億。未來人口最多的國家應是印度,將超越中國。只是,人口成長帶來糧食供應不足,甚至出現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等,都將面對。


     
大未來18:民主政治未來仍將成為主流,極權獨裁統治恐將瓦解。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繼東德、蘇聯等共產主義相繼解體後,未來十年較受矚目的是北韓、古巴,有可能到2020年時,共產政權會有變化。 除了上述18個未來趨勢,《遠見》也直擊MIT最著名的兩個科技實驗室: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及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內,看看未來十年有那些最新最酷的技術,未來可發展應用。


     
大未來19:說CSAIL實驗室是全世界科技大廠的腦袋一點也不為過,創新研究無數。微軟、廣達及Google,都不得不在附近設辦公室,想辦法接近CSAIL,瞭解裡面的天才大師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 去年7月,廣達宣布與CSAIL合作,開發雲端運算技術,每年花500萬美元,以五年時間共謀雲端技術與商機。剛從波士頓回來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直說,這個錢花得很值得,「只要跟客戶說是MIT做的,客戶都會埋單。」


     
走進由世界知名建築大師法蘭克.蓋里(Frank Gehry)設計的史塔塔中心(Stata Center),正是CSAIL大本營,這棟MIT校園最突兀、最酷炫,最繽紛的大樓,裡面找不到直角的牆面,歪歪斜斜有如迷宮,讓人常不知身在何處。外表的創新創意似乎也呼應裡面種種的創新研究。取名為史塔塔中心,因為是校友雷.史塔塔(Ray Stata)捐贈建造。六年前完工時,引來全球MIT校友的瘋狂,喜歡它與批評它的皆有之。不過對躲在這迷宮的CSAIL怪傑們眼裡,它卻是藏身的好地方,在那個角落躲起來研究,不見天日,是最適合這些理工系的書呆子了。


     
實驗室主任舒維都(Victor Zue)教授說,這裡最大的優勢就是優秀人才,「非常非常好的人(very very good people)」,他用了兩次非常(very)來形容。在CSAIL裡最常被問的一件事:「可以再更好嗎?」即使已達到完美,還是會被同學或老師問到:「還有沒有改善的空間?」目前在CSAIL攻讀博士第五年的台灣學生余禎祥說,這裡追求完美,永無止盡。


     
大未來20:被喻為全世界創意最酷、技術最好玩的媒體實驗室,創新無數有趣生活。就在CSAIL旁一分鐘腳程的距離,今年將屆25年的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安靜地靠在查理斯的河邊。外表不如CSAIL那般搶眼熱鬧,但在建築物裡面,一群天生玩家,正從事更酷、更好玩的研究,讓全世界的眼光都注目到它身上。從早期OLPC100美元電腦),到三陽折疊電動機車,媒體實驗室被喻為全世界創意最酷、技術最好玩的地方,「走到那個角落,都可看到研究人員在把玩著新技術,」待過媒體實驗室三年,現回台灣創設祤新故事科技的沈育德回憶。


     
走在各研究群挑高的實驗空間,你能想像擺滿了各式的「玩」具。例如二樓公共空間裡擺了一台乒乓球桌,只是這個桌子不同於一般的桌子。將球打到桌面上時,投影機會打出魚群,追著乒乓球跑,十分有趣。


     
另一邊有人騎著綠色輪子(green wheel)的腳踏車,它不是電動,而是自踩後能提供動能,愈騎愈省力。如此炫的設計,難怪吸引全球各地奇才來此,激發創意。


     
走在MIT著名看似無盡頭長廊,通過明亮的玻璃可清楚看到研究人員在各個實驗室內專心做著實驗。走廊上不時有來自韓國或中國大陸等地的觀光客來朝聖,不少媽媽帶著小孩,從對話中可猜想到,父母都希望將來有一天小孩能到MIT讀書,不只是參觀而已。


     
過去十年,人類歷經泡沫、疾病、氣候變遷、恐怖破壞等天災人禍的大變革。未來十年呢?哪些事件會重演,哪些問題會冒出,又有哪些是人類急迫需解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adno215 的頭像
    ireadno215

    iReadNo.215

    ireadno2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